
紅河州歷史悠久,素有“滇南商埠”、“滇南鄒魯”、“文獻(xiàn)名邦”的美譽。舊石器時代,紅河州即有人類繁衍生息。漢代,紅河州境分屬牂牁郡和益州郡。三國時為興古郡。兩晉南北朝時分屬梁水、建寧兩郡。唐初,紅河州一帶屬南寧州都督。南詔時屬通海都督。公元937年,段思平建立大理國,今紅河州之大部隸屬秀山郡(府治在今通海縣),瀘西、彌勒屬石城郡(今曲靖)。元至元十三年,現(xiàn)紅河北岸大部分地區(qū)分屬臨安路和廣西府管轄。臨安路治在通海,下轄建水、石屏、寧州(今華寧)三州和舍資千戶(蒙自老寨);彌勒、瀘西屬廣西府管轄。
明朝洪武十五年(公元1382年),臨安路改為臨安府,府治遷至建水。府轄建水州、石屏州、阿迷州、蒙自縣及紅河兩岸少數(shù)民族地區(qū)的各個長官司,彌勒、瀘西仍屬廣西府。清屬臨安府。民國3年(1914年),設(shè)蒙自道,轄建水、石屏、蒙自、阿迷、個舊、屏邊、金平、元江、廣西等16個縣和河口對汛督辦區(qū)。1942年7月,云南省第三和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,相繼在建水縣和彌勒縣成立,旋即分別改為第三和第二行政區(qū)。1947年,第三行政區(qū)改為第五行政區(qū)(駐建水),轄建水、石屏、曲溪、蒙自、開遠(yuǎn)、個舊、屏邊、金平、元江等10個縣和龍武設(shè)治局、河口對汛督辦署。第二行政區(qū)改為第三行政區(qū)(駐彌勒),轄彌勒、瀘西、路南等縣。紅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區(qū)分別隸屬于元江、石屏、建水、蒙自、個舊等縣。1949年,第三行政區(qū)遷往路南縣,第五行政區(qū)遷往個舊縣。